岗位技能工资制
发布时间:2016-09-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浏览量:1727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动分配为原则,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和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从本质上说,岗位技能工资制也是结构工资制中更为规范化的一种具体形式。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实施的要点
    岗位技能工资制包括劳动评价体系、基本工资单元和工资标准的确定、辅助工资单元的设置等方面。其中基本工资单元由岗位工资与技能工资两大部分组成,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岗位劳动评价体系 
    岗位劳动评价是将种类岗位(职位)、职务对职工的要求和影响归纳为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四个基本要素,通过测试和评定不同岗位的基本劳动要素,对不同岗位的规范劳动差别进行评价,并把它作为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①劳动技能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对员工整体素质和专门技能的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学历、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②劳动责任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职务对员工工作责任的要求,评价指标主要指工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程度,包括产品质量、数量、成本及安全卫生等方面; 
    ③劳动强度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位)、职务的繁重程度,主要通过劳动程度、劳动疲劳程度、劳动姿势和工时利用率等指标衡
量; 
    ④劳动条件要素评价,主要反映不同岗位职务的危险程度、危害程度以及延期地理环境和不同工作班次对员工重量、心理的损害程度。 
    2.确定岗位工资单元 
    岗位工资(对某些员工来说是职务工资)是根据职工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所在职位的劳动责任轻重、劳动强度大小和劳动条件好坏并兼顾劳动技能要求高低确定的工资。 
    工人的岗位工资应按照行业、企业岗位劳动评价总分数的高低,兼顾现行工资关系,在岗位归类的基础上区别确定,可以一岗一薪,也可以一岗数薪。不同的行业、企业,其岗位工资类别不一样多,岗位工资标准也有区别;同样的岗位名称,在不同的行业、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的车间、班组,其劳动重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不尽相同,其岗位工资也有所差别。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工资按照所任职务、所在职位的劳动评价总分数的高低,在岗位归类的基础上区别确定。其职务工资可与工人的岗位工资分开设计,一职数薪或一职一薪。 
    3.确立技能工资单元 
    技能工资是根据不同岗位、职位、职务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同时兼顾职工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水平而确定的工资。 
    一般来讲,在确定技能工资时,可将企业职工分为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以及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三类。技能工资的等级和档次设置可采取纵横结合的形式,即技术工人等级纵向可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高级技师设置。 
    非技术工人(普通工、熟练工等)的技能工资视其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程度原则上参照初级技工的技能工资档次确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可按初、中、高级技能要求区别高级,各级横向可设若干档次。 
    4.岗位技能工资标准的确定 
    合理确定基本工资的最低、最高工资标准,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一是企业职工现行工资水平,最低、最高工资的比例关系及近期预测变化趋势;二是企业职工现行工资结构情况及调整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月平均生活水平及近期预测;四是关于企业经营者收入的规定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等。 
    确定岗位工资单元与技能工资单元比重的原则是:一要从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出发,技术要求较高,以劳动技能为主要劳动因素的行业、企业,其技能工资的比重可以大一些;而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行业和企业,其岗位工资单元的比重可以大一些。 二是从有利于发挥工资的激励职能出发,调动职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和到技术要求高、责任大以及苦、脏、累、险及有毒有害岗位工作的积极性。 
    合理确定各类人员基本工资的区间及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各档次的工资标准,其确定原则是:一要符合对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的测评结果;二要妥善安排不同类型、规模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关系;三要妥善安排企业内部主要岗位(职务)和其他岗位(职务)以及同岗位(职务)人员内部的工资关系;四要恰当处理相关类人员的工资标准的衔接和交叉程度。 
    5.辅助工资单元设置 
    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时,还需一些辅助工资单元,如保障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基本工资单元或工龄工资单元等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适用范围 
    岗位技能工资具有强的适应性,各种行业、各种所有制企业,不论大小,均可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特别是对生产性企业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更能显示其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