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此,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工人日报》)
说实话,看到这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慢就业”,笔者并未感觉焦虑和担忧,反而非常欣喜和羡慕。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然很大,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在这种形势之下,的确很难断定“慢就业”的大学生们是否百分百的自由选择,抑或有无奈的成分,但无论怎样,人家自己喜欢这种状态,家人也予以支持,并且对社会无害,其他人又有什么理由看不顺眼呢?
当然,首先要把“慢就业”和啃老区别开来。诚然,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至少已经上了十五年以上的学,花费也已不菲,毕业之后早已是成年人,应该为父母分忧,分担经济压力。但也要看到,不少家庭经济状况相对优越,父母暂时并不需要孩子承担经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多一种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慢就业”不是啃老,它是一种相对积极的选择,是一个进一步认清自己兴趣,为以后漫长的人生之路奠基的过程。而啃老则是消极的,是在逃避社会,逃避责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慢就业”也有利于部分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很多时候,选择“慢就业”的大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从事更自由、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在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在高校能接触的东西有限,眼界较窄,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而是希望在行走四方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经验,最终选准自己的职业方向。而且,根据这种性格的大学生,更喜欢选择创业之路,当上“创客”。笔者一位朋友毕业后就没有急于找固定工作,而是一边旅游一边打工,走遍全国数十个城市,还骑单车去西藏旅行。一番疯狂之后,她回到自己的城市创办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在她看来,那段游荡的岁月,给她的人生和事业都注入了很多活力。
“慢就业”也是社会发展之下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裕,人们理应获得更多的选择自由。毕业就工作的确是大多数大学生的“标配”,但并不意味着非如此不可。社会理应包容那些选择“慢就业”的人,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非常精彩。再说,就算“慢就业”是年青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对工业社会的抗争,那也是人家的自由。
总之,对于部分大学生的“慢就业”,不妨多给几分包容。就像一首田园诗或一支民谣曲,你可以不欣赏,但为啥非得否定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