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的是金牌 拼的是实力
发布时间:2015-09-01 来源:人社局 作者:人社局 浏览量:1098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大赛代表团夺得5金6银3铜和12个优胜奖,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在尽享金牌带给我们的喜悦后,我们也不禁思考: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除了奖牌,我们还收获了什么?

  赛场内,选手比拼的是技艺;赛场外,企业比拼的是实力。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记者发现,除了选手比赛区域,大赛还设置了参观人员体验区。

  从基本工具到大型运输设备,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技,从基本操作到复杂工艺,企业有人演示,观众也可以上去体验。偌大的赛场,俨然就是一个设备企业的欢乐场。

  韩国的三星,日本的索尼,德国的德马吉……各种设备厂商和企业云集,有的展示全球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的展示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然而,在这些全球著名的企业中,唯独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世界技能赛场,何时也能成为中国企业的竞技场

  “我们并不崇尚金牌主义,但我们需要一块金牌来唤起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当中国队获得5块金牌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一如既往地大声疾呼:技能中国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

  世界技能大赛既是选手精湛技艺的展示平台,也是各国企业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的展示平台。从伦敦到莱比锡,从莱比锡到圣保罗,记者发现,世界知名制造企业总是自信地带着自己的设备走进赛场。

  “赛场内,为什么唯独不见中国企业的身影?”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在国内,一些企业总是热衷于模仿,热衷于山寨,这样的产品和设备一是拿不出手,二是拿出来也会被外国人指责。

  “我们不能再闭门造车,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信地走向国际舞台,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来自天津的一位技术专家说,在参观德国汉诺威工业技术展览的时候,德国“工业4.0”就让他印象深刻。

  在圣保罗的赛场上,德国技能人才的风采的确与众不同:动作流畅,操作严谨,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每一个动作都游刃有余。

  德国人虽然不以金牌论英雄,但德国选手的技术技能却已经融入到每一个选手的血液中。4天比赛,德国选手的表现让很多国家的教练和专家印象深刻。

  “德国选手的训练和选拔是贯穿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中国数控车技术专家宋放之说,德国制造工业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技能人才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研发和使用,以及技能人才对复杂工业过程的操控。

  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控车和数控铣设备都是德国制造的,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宋放之说,德国选手的卓越表现,是与德国工业文明和制造业文化一脉相承的。

  “我们何尝不希望中国企业也出现在这里。”数控铣项目技术专家鲁宏勋认为,只有当中国企业自信地走进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中国的选手才更有实力,更有底气,中国制造才更有希望。

  技术实力受冲击思想观念受洗礼


  “世界技能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短板。”

  鲁宏勋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介绍说,中国选手一直使用别国的设备,学习别国的技术,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我们将永远跟在人家后面。

  一位年轻的技术专家说,德国是“工业4.0”的倡导者,也是“工业4.0”的最大集群,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之后,我国除了注重技术的输入和引进之外,更需要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汽车喷漆,一直被东方人视为是男人的职业。但在这个项目的比赛现场,欧洲国家却选派了很多女将。这些女选手不仅技术技能表现出色,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水准。

  “在汽车喷漆项目上,国外女选手上赛场,这就像中国古代花木兰从军。”来自台湾地区的一个技术专家说,这些选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上的冲击,更是思想观念的一次洗礼。

  “没有职业偏见,没有待遇上的不公。”在这些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喷漆工一样是高大上的职业,一样是可以赚得高薪的职业,一样是女性可以从事的职业。

  各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也是世界技能大赛留给记者的一个深刻印象。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场,很多与战略相关的核心企业都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韩国三星一直是世界技能大赛的最大赞助商。”一位技术专家告诉记者,韩国三星给各国技术专家提供了平板电脑,所有比赛的规程和技术指标,都尽在其中。

  这不仅是对三星产品的一次最好推介,更显示了企业对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

  记者发现,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场的背后,每支国家队的背后,都有雄厚的企业技术实力做支撑。

  据悉,获奖的韩国选手回国后,可以获得国家元首的接见,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奖励,甚至可以免除3年兵役。

  技工院校为何能诞生世界冠军

  鲁班是中国的,木工原本是中国的传统强项。可是,在中国参与的三次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木工一直缺位。

  “那年,在韩国举办一次技能竞赛,中国木工拿出一盒墨斗,拉扯一条墨线在两点之间寻找直线。”一位业内人士说,这样的场景让国外的专家和选手大跌眼镜。

  “当时,很多选手和专家就像欣赏古董一样,站在一边看傻了眼。”当国外选手都用红外线取直的时候,中国选手还采用几千年来的墨斗做木工活。不难想象,在一些领域,中国的设备与国际相比有多大的差距。

  当中国技能人才走上国际舞台的时候,中国企业更需要借助这个国际化平台来展示自己,学习他人。

  事实上,中国古老的印刷术就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一次,中国选手张淑萍就获得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银牌,让与时俱进的中国印刷术再次获得历史的荣光。

  虽然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与国际水准还有一段差距,但中国选手已经开始向国际技能水准发起冲击。

  在这次大赛中,中国选手夺得了5块金牌、6块银牌、3块铜牌和12个优胜奖,更引人注意的是,这些获得奖牌的选手大部分都来自技工院校。

  “曾经被人看作差生,甚至被中学老师放弃的一群孩子,却用自己的技术实力证明,他们一点都不比别人差。”赛后,深圳第二高级技师学院原院长黄景容感到了三次惊喜。

  第一次惊喜是获知夺金,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第二次惊喜是得知在获得金牌的7名选手中,6名选手来自于技工院校。

  第三次惊喜是发现浙江省破格授予金牌得主杨金龙特级技师职业资格,破格让其享受正高级职称待遇;破格入编使之成为杭州技师学院在编教师。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明:技工院校发展之路引领得当,技工院校办学得法,技工院校“卧虎藏龙”。三次惊喜之后,黄景容也对技工院校和技能人才今后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技工院校阵营的欢呼声会不会被社会鄙视技能人才的“呼噜声”残酷地“湮没”?世界技能大赛夺金的佳讯,能否唤醒有关方面补足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短板”?

  黄景容说,当中国制造这一鸿篇巨制已然拉开大幕的时候,长期压在技工院校头上的诸多不公平政策,不能再“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