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创业“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人社局 作者:人社局 浏览量:1096

  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创业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新的就业选择。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国家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使得大学生成为创业大潮中的生力军。而“互联网+”风潮的兴起,更让大学生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然而,没有经验、缺乏资金、资源匮乏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而大学生创业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的特征也倍受关注。

  大学生如何能创业成功,这关乎万千学子的未来,也关系到双创工作的推进。

  发挥大学生创业优势

  2014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者人数与上年同比有较大幅度增加。当年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者总数达47.8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2万人,增长33.3%,比同期的青年创业者增长率高出17.9个百分点。

  有热情、有梦想、有冲劲的大学生,在创业中活力迸发。

  大学毕业后,王彦昊开始创业,2013年带领团队从北京到成都创办墨麟手游公司。如今,王彦昊的公司已经从最初的13人发展为180多人,年产值已达2亿元,主打中国风的手游产品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王彦昊的创业团队中,绝大多数是大学生,且以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主。

  “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有专长,这可以是技术、想法、资源,等等。”王彦昊认为,只有对创业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成功。“我在大学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所以对手游行业有很多了解,这是我创业的前提和基础。”王彦昊说。

  除了知识储备、专业技术和学习能力的优势,大学生大胆的创意、不畏难的探索精神都是创业的宝贵财富。

  在武汉光谷创业咖啡的路演中,大学生的奇思妙想经常俘获风投家们的心。

  “也许一个创意就能改变未来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说,大学生们无穷的创意让创业孵化器充满生机。“恋爱笔记”“车来了”“块块互动”等创意最终都成功孵化,并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聚集一批创业者、天使投资人、人才猎头,搭建起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聚合圈,让各领域的菁英在这里找到资源互补、互通有无的通道。”宣洁说。

  充分预估创业难度

  “创业是一种生活,不是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及格或不及格,但生活是单向的,有时候是不可逆的!”作为青岛地球软件公司的创办人,张俊明最近一直在呼吁,要高度关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创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张俊明大学毕业后即投入到创业大军中。几十年,张俊明的创业之路走得不容易。

  “创业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产品、市场、销售、管理、人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专业把控,都需要创业者亲历亲为。”张俊明说,创业是痛苦的自我蜕变过程,承受的压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黎煦认为,创业本质上是思想、时间、资金、资源等综合的投资过程。投资必然有风险,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风险是失败过程的资源浪费以及失败后的去向。

  “大学生创业失败后,无论选择再次创业或就业,都面临着较高的成本。”黎煦说,大学生就业有一个黄金期,即毕业后的4-5年,这是职业发展的积累期。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如果重新进入职场,错过了就业黄金期,则在薪资、职位上的预期都与企业实际存在较大的落差。

  要让大学生创业落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领域的大学生创业者逐渐增加。这一方面激发了这一领域的生机活力,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跟风起舞”的隐患不容小觑。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很正常。这一领域比较灵活,只要有好的创意就可能成为商机。”成都创业“8号平台”的创始人陈煜说,在“孵化器+商业空间”“孵化器+宿舍”的创业社区、创业坊、创客中心,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都有着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然而,如何让创意落地,关系到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未来。

  “不是创办个网店就是创业了,真正的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今已经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刘嘉达,在青岛的止露喷头生产领域小有名气。

  从初中开始就投身研究喷头的刘嘉达在多年研究技术和市场后,2013年才敢初涉创业场。他认为大学生创业一定要有能落地的技术、资源基础,这样才能让好的想法“生根”。

  “我的喷头技术都是用于养殖场。我优化了雾化材料,解决了喷头滴水、易堵的问题。”刘嘉达说。

  “创业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创意、资源、能力、人脉必不可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更不能缺。”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能力建设研究室主任袁良栋说。

  创办了生物芯片产业公司的马明星,在创业路上奋战多年,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不容低估。

  “创业绝不是一个可以反复试验的过程,创业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马明星说,现实中多数创业者都是在某些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或资源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