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减员作为一种降低成本的最直接的手段, 成了一些企业 “自救”的无奈选择。除了减员等消极的方法,企业还可以有哪些积极作为,来实现企业经营和员工就业的双赢?针对该话题,记者近日进行了相关采访。
调整结构、创新转产才是根本之策
在英格玛人力资源集团研究发展中心主管沈阳看来,减员确实能够在短期内降低人工成本,帮助企业解决生存问题。 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降低员工对企业的信心、 引发留岗员工的恐慌等。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来,减员并不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最佳办法。
“经济下行的时候,公司所处的业务环境肯定发生了变化。这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公司战略和业务方向,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沈阳告诉记者。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认为,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用工需要来增员或减员, 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必然会有一部分人离开企业,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不会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势头,不会形成 “潮”。对于企业而言,仅仅靠减员来渡过危机肯定是不行的,减员只是一种应急的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最重要的还是要调结构、转产。
“企业之所以会出现经营危机,主要是因为其产品结构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尤其在南方很多还是 ‘三来一补’ 企业、 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进行生产技术升级,才能适应市场,才能维系下来。”张喜亮说。
与此同时,张喜亮特别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通过技术革新,创新转产,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实现提质增效,也有可能使企业扭转危机局面。”
工作分享、员工培训亦可发挥很好作用
然而,调整结构、 创新转产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做到。从国内外经验看,在应对危机时,企业通过工作分享、员工培训、 转岗分流等更为积极的方式,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表示,企业遭遇危机时,工作量没有过去那么大了,这时候就可以通过缩短个人劳动时间,让更多的人分享工作,保证大家都有工作可干而不至于失业,从而达到稳定就业的目的。工作分享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缩短工作时间、延长休假时间、 灵活工作制等。
企业采取工作分享制,可以有效减少裁员,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 但易定红也强调,企业若要采用工作分享的办法,与员工的事先沟通非常重要。 “比如过去满负荷工作的时候可能一周工作40个小时,现在只让员工工作20个小时,员工的收入肯定要下降, 有一些员工可能就不愿意。这个时候就要与员工进行沟通,要让员工能够理解企业的做法, 理解企业的困难。如果企业垮了,员工难免要面临失业,所以要相互理解,取得共识。”
除此之外,易定红建议,在萧条时期企业要想尽办法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比如对员工进行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进行技能储备,提升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减少支出。 企业可以与员工协商在培训期间少支付一点工资,员工虽然工资变少了,但获得了培训,也是合理的。
政府帮扶、个人调整才能共渡难关
专家们表示,降低成本、 应对危机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提供帮扶,员工个人也要调整。
易定红认为, 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一是从金融方面给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二是从财政上对企业加以支持,比如减税、财政补贴等;三是稳定宏观经济,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做的,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在践行。”
从地方实践来看,2015年以来,河北、四川、宁夏等多地陆续出台“援企稳岗”政策,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给予稳定岗位补贴、 转岗培训补贴、 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缓缴社会保险费等多项政策帮扶。这无疑是促进稳定就业、 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应有之策。
张喜亮则建议,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国家在调整,个人也需要调整,每个人都应该适应这种改革的形式。 “我们有困难,但更有希望,有大把大把的机会。确实有一些行业,如资源类、钢铁企业等存在减员现象,但也有一些新兴的产业,如服务业、物流业等还在扩大招工。在 ‘双创’环境下,个人也有很好的创业机会。 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个人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